作者:安毅(南外小学部1965级德语班)
威尼斯欢乐娱人城3328建校已经60多年了,从南外走出去的优秀人才中,有这样一位经历丰富、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学长,他就是南外(1965级)初一英班的李扬,他是值得母校引以为傲的一个人。
一次机缘巧合,我遇见了崇拜已久的李扬学长。
我虽与他年龄上有点差距,但这丝毫没影响我们的聊天。1965年我考进南外时,李扬已是初二年级的大哥哥了。那个时候,我们在学长学姐们眼中就是“小屁孩”,而我们看学长们的样子,就像是看到了成人,学长叫我们站住,我们就不敢往前迈步。有件事我记忆犹新:中学部的大哥哥,躲过了生活老师的目光,越过了学校餐厅中学部与小学部的“楚河/汉界”红线,用红薯来换我们手里的肉包子吃。
如今,真没想到我们能“肩膀平兄弟”地坐在一起聊天了。
在没有深聊之前,有关李扬学长的传奇故事,我是从其他校友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的,大家说他为人善良热情、做事稳重低调。所以在这次难得的聊天过程中,我经常会提出对很多事情的好奇。我们两个人能谈得来的基础,不仅仅是我们的三观高度一致,而且我们也都相互欣赏各自的工作作风。我欣赏他的思想才华和行为准则,羡慕他大格局的文章;他喜欢我的接地气,喜欢我百姓直言而“土得掉渣”的文字。
我最崇拜的,是他传奇般的军旅生涯。他是威尼斯欢乐娱人城33281963年建校至今唯一的跨军/兵种(空军、海军、陆军)服役过的校友。在服役期间,他能文(做过干事)、能武(当过参谋),既能带兵打仗、又能办校育人(李扬曾做过某军队院校的教务处长)。他的这段经历,在南外的历史上可谓少见。
纵观李扬学长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他走出南外校门的前半段工作经历,是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军事院校做出了贡献;他的后半段工作经历,是为我国的税务工作又勤勤恳恳且低调持续地工作到国家公务员工作期限的最高限。他留在税务总局的,除了一片上下级共同的赞誉声外,还有为国家税务工作参编的《中国税务通史》。他担任本书编辑部的办公室主任,负责各方面的协调工作。这本书的前四卷(先秦,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通过终审,中四卷也在审核中。这N多卷,N多册,N多万字的《通史》是不可多得的经典(因暂没出全书,最终到底有多少万字,目前只能用N来表述)。
我觉得:金子的光芒不会因为它的隐藏而失去光泽,学长精心编纂的留给众人研究的成就,不会因学长的谦虚不语而不被人知。李扬参加编纂的《中国税务通史》,不仅是留给我国税务史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是感恩南外教育培养的真材实料。
这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骄傲,更是南外的骄傲,因为他不忘初心,时刻记着母校南外给他在前进路上打下的坚实基础。他所做的工作与研究,不仅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南外的光辉校史增添了值得永久收藏的华丽篇章。他对中国税务发展史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成语用在学长身上很恰当。他的故事,永远都是你不问他,他绝对不会说。
为了让众多随时间流逝而沉默已久的故事,能退去尘灰闪着金光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想只能用“感恩南外”这条主线,用访谈的方式来串连起一个惊艳、有趣、励志、唯一、耐人寻味的故事。
《学习,“永远在路上”》一文,是在威尼斯欢乐娱人城3328建校60周年之际,李扬学长向母校报恩时写过的一篇文章。他把他一生中所取得的成就,归功于母校南外的教育方法,归功于南外所有的老师。学长说:“有在南外学习过的经历作为底子,走向社会后,什么样的学习与工作我都能轻松驾驭。”李扬学长的这篇《学习,“永远在路上”》文章,我先是泛读了一遍,又精读了好多遍,越是精读分析就觉得文章内容里有很多故事。我发现李扬学长的行文让人一看就是有着政府部门工作的风格,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一气呵成。
同为南外初期进校的校友,我放开了胆量去提问,李扬学长也在不泄露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对我的提问,做到了有问必答。
李扬在过去的岁月中有许多在人生道路上“独一无二”的故事。当兵服役期间,他大跨度地穿过空、海、陆这三种军装;开句玩笑话:这样的情况要是排名第二的话,至少到今天还没有看到第一。
还有一例,早年李扬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有些研究生的课程,是在与其导师一起讨论商量下完成的,这恐怕也是南外所有的学生中在读研时的特例独行吧。
我虽没读过研,但我知道师道尊严。
还有很多很多发生在李扬身上的唯一故事呢。
我是特别想看看他的办公室,因为是南外校友的缘故,李扬没拒绝我的要求,我如约来到了他办公地点的大门外。
进国家机关大门的手续与流程我是知道的:报备、接人、核实、放行,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因为来访者所谓的“有认识人”而改变。细节很重要,细节决定成败,越是领导就越重视细节的安排。
当我被请进了原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主任的办公室后,我被眼前的摆设给惊着了:整个办公室里,面墙一排的书柜里全是成册的业务书籍,连按照职务级别配置的简朴茶几上,也都堆起了高高的各种资料书籍,我一个山东大汉在办公桌旁坐着,我的茶杯只好摆在主人的办公桌子上。
这是我这个也曾当过芝麻小的负责人从未见过的世面,在我的想象中,李扬作为一位高层领导,也许他的办公室是有花有草,有装饰效果,有专门“喝茶谈工作”的场地,在办公桌后面的背景书柜里也一定会摆放着主人年轻时候最满意的个人写真照、家庭成员组合照等。但实际的情况则完全出乎我的想象。
当我坐定以后,从我的视角看过去,整个办公室是“乱”而有序,我心里明白,这种“乱”恰是办公室主人为了工作而勤苦写作累积起来的成果。办公桌的台面上除了用于主人审批和上报领导的文件外,没有一样多余的摆设,更不用说还有什么用来显示室主身份的摆设品了。
李扬还告诉我,司局级以上的干部,其办公室里的布局结构都与他办公室的布局大同小异。
他带我去参观了一下部长办公室的格局(国家税务总局是正部级单位,最近还有过一次国务院部长互调岗位的事情,所以有人又称其为部长办公室)。我看完之后觉得正/副职干部的办公室布局都差不多。整层楼办公室朴素的布局让我很有感触。
他还告诉我一件事。有一次他去中南海有事要联系,等他走进后发现,中南海几乎所有办公室摆设,还不如他的办公室。唯一不太一样的就是繁忙运转的各类办公室里,存放急需周转的公文比他多得多。
在与李扬的交谈中,我感觉到他对母校有浓厚的感恩之情,母校的诚实教育也时刻影响着他。
李扬的诚实体现在他担任兼军报特约通讯员的时候。当时对“农业学大寨”有争鸣的声音,但他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他深知:严峻的形势最能考验记者的良知。
我插嘴道:“有钱把人做好,没钱把事做好;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
由于我们之间的“三观”相同,所以一开聊,就刹不住车,眨眼就到了午餐时间。李大哥热情邀我一起吃总局午餐,恰好我也很想认识一下国家税务总局的食堂是个什么样子,会不会是精致无比?
在税务总局的餐厅里,菜肴并不是想像的那样“丰富”。李扬的一举一动还是很低调,虽然李扬带着我坐在墙角,可就在简短的用餐时间里,还不断有人过来打招呼,大家的谈话亲切而不敷衍。
午餐后我随李扬走出餐厅,因为我提出来想看一下总局的党委会议室。
在电梯门口我们遇到了一位中年男子,那人看见我们后马上用手轻轻挡住即将要关上的电梯门,然后笑容可鞠的称呼了一声:“李老师!”
这时李扬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我不知深浅就先走进了电梯。那人一见这阵势,很有礼貌地对我笑了一笑:“李主任是我的老师”。
李扬并没有按常规先介绍职位高的人,而是对那人说:“这是我在外语学校的校友。”
还没来得及向我介绍那人时,那位中年男子面朝着我又开口说:“李主任是我的前任领导,李主任无论到哪里都让人感觉到他是我们的老师……”李扬这才得以接着向我介绍:“这位是总局现任的人事司司长”
这让我又惊着了:在学长的眼里,南外校友的地位是如此之高!一眨眼的功夫,人事司长到了他的办公楼层,在分手的那一瞬间,人事司长客气地与我们说再见的同时,我明显看到他尊敬鞠躬的身影。此处无声胜有声,我亲眼见识了李扬的人格魅力。我觉得,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格局不是靠自己吹出来的。我对李扬大格局的印象,是在临近离开道别时,也是我最深的一幕:在我临出门前,李扬大哥说 “对不起,我也没有什么礼品可以赠送你。”
我趁机“倚小卖小”地提议说,我想要一个你们领导之间用来传递公文的办公夹。他先愣了一下马上就从抽屉里面拿出来一个递给我。这时候轮到我发愣了:真没想到,堂堂的国家税务总局的领导们,竟然还在用着多次可重复使用的很廉价的公文传递纸袋……我过去是很有点“小讲究”的,但凡任何到我手里的文件资料或是我要再上报的文件,都必须是要塑料工作文件夹做成外包装,而且在使用的文件夹上还不能有一点点用过的有折痕迹,否则到我这里就肯定会流转地极“不顺溜”。
饭后我们接着聊。我们又引出了一则“当代青年的婚恋观”话题,李扬起身给我的茶杯里续了点水,笑了笑。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三年学说话,十年学闭嘴。”
我又提问了:“我从不发朋友圈(我在参加过海南军工后,就不再参加朋友圈里的点赞了),那是因为有所约束,那李大哥不入微信群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原因?”我的提问倒是很有针对性。
“那倒不是,是有些人不一定明白,我不发朋友圈不进群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刻意去挑起别人的羡慕,人啊,总是希望把自己美好的东西去分享,但很多时候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一点我采取低调的态度不好更好吗?退一步来说,现在还忙的够呛,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发信息。”学长笑着,言简意赅地似回答而又体面的不回答了。
我懂!
他凭着敏睿的职责感,觉得趁自己还有时间、有能力,为了国家的税务史研究与发展,必须要有一批能经得起时间检验,能承上启下的文稿留存下来,于是就有了在他退出实位后的一系列大举动。
他并不否认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各种荣誉和身后的赞美,但他更愿意成为给后来者铺路架桥的那块石头。他看重的不是在位时职务和权力的昙花一现,而是想到如何能给后人多留下来点可供参考的文献。
我觉得这就是李扬的格局,更是很多南外人的格局。
临近聊天的结束时,我故意提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且有点‘刁钻’的问题:
“李大哥,我知道办公厅主任就是领导的大管家,你服务过了几任局长,而且领导离任前后还都对你称赞有加,用你经历过的大小的事情,以你的文采稍微动一下笔写出来的东西,那可真是所有媒体求之不得的必须用稿资料啊,你没写点什么发发?别人还求之不得呢!还能顺便赚点稿费……”
李扬非常平淡地笑了一笑:“组织上已经给了我很好的政治待遇和医疗保障,我应该感激是不是?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不能那样去做,今天你来了,看在我们是建校初期的老校友的同窗之谊上,有些不违反规定的事情,就跟你贴心聊,记着这句话,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李扬没有反驳我的提问,我心知肚明他这正是恰到好处地给了我一个面子。
李扬又回忆起了美好的一幕:“有一次我到京西宾馆开会,晚餐就留在了宾馆进行。在路过一个就餐房间的门口时,被一种夹杂着有南京口音的说话声音所吸引……”
这时我脱口而出的插了一句:“该不会是‘他乡遇故知’吧?”
“到底是南外的学弟啊,你说对了,我看到了一个同年级法语班的同学,我马上回身转了进去,你猜怎么着?谁知里面还坐着有八位在不同国家任外交大使的南外校友。”
这又让我好奇地插话补充道:“你能熟悉而且不忘声音、相貌的校友,肯定是‘三部九届’的,我能想像出来你们见面的高兴劲儿。”
“是的,我进去后才知道,他们都是按照规定回国述职的,这么多校友能同聚一下也是非常难得一见的机会。还没等我坐下来聊聊时,宾馆的总经理跟了进来(他是感觉到我可能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很开心地向总经理一一介绍了我值得骄傲的这一桌人。宾馆的总经理听罢很为我们高兴,也由衷感叹我们的校友情深。
“我们九个南外人就无所顾忌的侃了起来。因为我另外还有事,没能与他们一起甩开膀子畅聊有那么点遗憾……,但是这次偶遇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我接话:“南外的校友情的确让无数人羡慕不已。”
这就是一个从南外校园走向社会且靠自身的努力、能力、实力加拼博后出息了的学长,他看重的不是在位时那职务和权力的昙花一现,而是想到如何留给后人财富。
又想起了他跟我提的那句老话——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我接茬:“老北京的民俗肩膀平为兄弟。”
我们又谈到事业“镀金”,来了兴趣:“大哥,听说当年上级领导有安排你去西部某城市挂职副市长的锻练机会,你怎么没去呢?”
学长笑了:“我知道挂职锻炼的确是个很好的机会,挂职返京一定会有收获的,但是我觉得在当时干好手头本职工作最重要,我不愿意为了升职而去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更不需要那种‘第一年的工作才搞清,第二年刚满就返京’的那种无所谓的工作经历。”
我有同感,老干部里很多人一辈子都兢兢业业的干着自己的工作,不追求什么“履历丰厚”。
我还想说着点什么,学长到底是独当一面的高手,怕我岔题无边,及时调整:“我们校友的情感是校外很多人不太能理解的,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分成什么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而有所深浅,我们的初心不变,进了南外门,就是一家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只要是有南外的人在,互帮互助成为了一种必然习惯。北京不是有那么一句老话吗——咱也淋过雨,总想着能帮别人撑撑伞!”
“是的,听说大哥在位期间,无私帮助了很多南外人,我在朋友圈里听到了大哥在位时很多故事。”我也应景地讲了我在国外公干中的遇到过的不少经历,“原本看起来很难办的事情,经南外的校友从中指点或提供一些工作思路,所有的事情都迎刃而解了。”
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不时有人敲门进来请示点什么事,都被学长干净利索的给处理了。
……
我看学长还像在实位的时候那样忙碌着,着实不好意思再多打扰了,就提出先告辞了。
学长放下身段,非常重感情地将我一直送出税务总局大门外。
出了国家税务总局的大门后,我又哼起了我很喜欢的歌曲“波基上校进行曲”。最近很多国家各类仪仗队的比赛中,都采用的是这支被改编后的口哨曲。此刻,我突然发现一件事没有完成。那就是我们国家怎样在北京机场迎接英雄朱枫烈士回家的细节,我没有向李扬学长求是。我所知道的是,从2021年12月24日开始,北京的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被确定为北京首批市级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之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次没有完成的访谈话题,为我再次采访李扬学长埋下了一串伏笔,因为他人生经历的轨迹,无论从哪里挑出来一段细节,都是一篇可卖座叫好的故事。
小结一下我对李扬学长的访谈。
李扬学长低调稳重的格局,让我受益颇深,尽管他所取得的成就多多,但他仍旧不忘初心,低调做人。他看重的不是在位时职务和权力的昙花一现,而是思考如何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觉得这就是南外人的格局。我觉得李扬做任何事情都靠谱,为人处事靠谱,就是这个人的格局。常言道,格局打开了世界就足够大。
他不溜须拍马,不随波逐流,不争尖好吹,不追时髦风,对工作与生活中三观不在一个层次的人,微笑就好。学长的格局做到了喜怒不行于色,“微笑和沉默”是学长待人处事的两个方式,因为微笑能解决很多问题,沉默能避免很多问题。
在与李扬学长的访谈中,我感到他始终难忘曾经的友谊,难忘走过的时光。这才是我的偶像,他不是网红,更不想去做网红。
……
如果没有聊天,我们拿什么去惊艳世界,畅谈未来。这,或许也是校友间最浪漫的事,就是我们一起品茗聊天,听校友人生励志中那一幕幕时刻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
(65)初二英与(65)小三德校友的合影
李扬在总局的办公室一瞥(1)
李扬在总局的办公室一瞥(2)
李扬在总局的办公室一瞥(3)
国家税务总局司局级干部的会议室之一
简朴的税务总局党委小会议室
总局办公会议场所一角。图中可以看出,国家税务总局使用的并不是先进豪华的电脑。
在李扬办公桌上看到的一景,这用牛皮纸做成的可多次重复使用的公文袋(此公文袋已经过了保密处理,允许拍摄)
作者系南外74届高二德班 安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