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南里——2月民俗社、摄影社活动

发布者:吕燕发布时间:2012-03-06浏览次数:816

    熟悉南京的人都知道,在中山南路上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藏着另一番天地。

    
老南京爱把这里称为熙南里或是甘家大院,而现在这儿又添上了新的名字---南京民俗博物馆。

    
甘熙故居由甘熙的父亲甘福建造于清道光年间,对外谦称有九十九间半,实则多达上百间。传说中国最大的宫殿群是故宫,足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民间府邸乃山东孔府,有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最大的民居群就是当之无愧的南京甘熙故居了。

    故居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特殊的建筑风格,由于甘家祖上居住于北方,甘福坚持了反常规的坐南朝北构造,以示对先祖的尊敬。高墙与花窗的南北混搭,使得一处处院落不失雅致又充满趣味。甘家大院里设有一座私塾,专供老先生为自家弟子授课。透过墙上落满浮灰的《三字经》,仿佛依然能看见一个个长辫的孩童在咿咿呀呀地念书。出了私塾向右一转,就来到了故居中著名的藏书楼。藏书楼名曰津逮,仿天一阁而制。甘家祖辈仕途平顺,却难逃历史车轮的碾压。太平天国时遭遇的战火,使整座二层小楼毁于一旦。伫立在我们面前的修复后的津逮楼似乎少了往日的生气,门前拴着把大铜锁,锁住了往日的伤痛与回忆。

    
这里周末的人流并不算多,甚至可以算得上冷清。在院落中隔出的小屋内,艺人们正忙着手里的伙计。除了传统的葫芦、抖翁制作外,我们还新奇地发现了缂丝、点画等几经失传的技艺。老艺人们都很好客,一位画国画的老爷爷随手拿起一张宣纸就开始向近旁的两位小学生传授画玉米的技巧,抖翁的大叔变换着花样为我们摆拍。一间屋子里,我们发现了一只绿色的小玻璃箱,上书“学魔术找魔王”几个大字。见屋内没人,向守门的保安叔叔一打听才知道,这魔王老爷爷是一脾气极好的长须老翁,坚持免费教授原创魔术。去年开始因为身体大不如前,便不再能出门。一路走走看看,我们发现真正愿意为那些传统民俗技艺停留的人少之又少。在水泥构筑的森林中,每个人都疾步匆匆,也使得这些技艺逐渐走向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想起不久前新闻联播中关于老腔艺术的介绍:老腔原是一种民间吹拉弹唱配合皮影戏的组合艺术,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老腔逐渐受到冷落。但老腔艺人们并不灰心,及时对表演形式作出调整,现在这一传统艺术正逐渐恢复了生命力。如果南京的传统民俗艺人们能够在传统技艺的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时尚元素,增加其实用性,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人懂得这些“老”东西的美丽。

 

                                                   
高二(7)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