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文学社: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6-11浏览次数:1770

                                                                            文学社两三事
                                                                     陈曦 2009届高三毕业生
                                                         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 曾任文学社社长
      这几天快女之类的选秀节目又开始了。
      我一般是抱着即怜悯而又残忍的心态去看这些节目的,看到海选中的选手们在虎视眈眈的评委面前举止瑟缩时,我心中总是涌起一股异样的熟悉。因为当年进文学社的时候,我也曾经这样这样不自然的站在文学社的元老们面前,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做着酸溜溜的自我介绍。
      当年的选拔考试异常严格,其严肃性、综合性、规模度完全不亚于一所大学在威尼斯官网进行的保送考试!明明只是选编辑而已,却设有层层关卡像是考公务员。先进行笔试,当时三楼的音乐大教室里挤得简直要站着写字。题目有三张纸,从语基部分到修改病句,从语言活用到大作文,无所不包。中间一项真是神来之笔,要你听一段音乐然后将音乐描绘的意境描写出来。
     考完之后我竟然产生了学校正规考试中就要不及格的沮丧,同时也对文学社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严谨,但又有趣的社团我还是第一次见,能出这么跳跃性的卷子,又能用A4纸将其打印上百份的社团里,将有怎样的一群领导者!
      一天后,有一个黑衣人闪到我班,在黑板留下了我通过了笔试,明天继续参加面试的通知。要求中竟然还有准备自我介绍,着装整齐等内容。于是第二天中午,在文学社专用的小教室里便有了貌似快女选拔的一幕.
      "你最喜欢的现代诗歌是什么,请背诵出来。"在好不容易应付了几个刁钻的问题之后,竟然又杀出一个。现在我在这里敲键盘的时候似乎还能感受到当时的寒意。也幸亏我当时命不该绝,上堂语文课才学的顾城的"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便胡乱背了一遍。这是我高中生活中遇到过的最经典的面试题目,哪怕后来的保送考试中都没有这种令我背后发凉的问题了。
      就是这样,我才算进入了文学社,成为了一名编辑,主要的任务是编写《镜》--文学社已经创办了17年的刊物。
      天知道我们在文学社的专属小教室中经过了多少次热烈的商讨!薄薄的一本《镜》,却令你怀揣了一个热乎乎的使命,背负了一个延续了十几年的传统。在其他同学还在无边的题海中不能自拔时,你却多了一份只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在你负责的栏目中,你可以自由的进行设计排版,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进行稿件的筛选。总是能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碰到文学社的同行们,那时大家默契的一笑,已经具有某种找到"组织"的喜悦。是文学社将我们聚到一起,即使我们有过关于排版的争吵,关于稿件定夺的种种分歧,但是我们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还是"镜",我们在课余时间去的最多的还是属于我们的"沙龙"。我们拿到写有自己名字的,刚印刷出的《镜》时,我们拥有相同的激动与感慨。
      上一届的元老们随着时光散入世界各地,文学社的重任便移交到了我们的肩上。当我能在上百人的新社员面前自如的介绍文学社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和形如"快女"的自己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教人成长、给人历练的社团,总是以最清澈的泉流,默默洗刷着稚气的棱角。
      当我寻思着招募编辑时的题目,当我重新组起文学社庞大的家族,当我一遍又一遍联系印刷厂,当我反复斟酌扉页的语句,我有些明白,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在传统的圆圈上再添上一笔循环。而真正使文学社能够持续不断,焕发活力的,其实是--你的参与。

                                                                                            美丽岛
                                                                              黄雨伦 2009届高三毕业生
                                                                         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 曾任《镜》刊主编
      我一直记得不可抑制地想读加缪的感觉。高二的那个寒冷冬天,南方降下了我生平仅见的一场大雪,被告知学校停课的我一个人去了书店,随意地买了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和《沈从文文集》,然后一个人在下雪的车站等着车。雪还没有积起来,落在身上也不会融化,天地灰蒙蒙的。我忽然就那么想读加缪,读一遍局外人,读默尔索死去的那个充满星斗的夜。
      回家后我打开电脑,一页一页地看着文学社杂志的稿子,质量参差不齐,有为之惊艳的游记,有虎头蛇尾的小说,有鞭辟入里的杂文,有矫揉造作的散文。我一边喝着已经略微有些凉意的热牛奶,一边继续想念着加缪。
      高一的时候我曾和一位学姐讨论过在杂志里做一个新专题,想做的专题是爱,毫无疑问我们说到了加缪,说到了西西弗的神话,说加缪不彻底的存在主义以及他试图建立的爱的体系。我和学姐本来并不熟,是在组织的安排下才凑一起,可是谈到这里两个人都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然后她又说这个东西做出来肯定没人看,我说没关系我们是文学社文学点不要紧,两个人就在人去楼空的教学楼里偷笑。
      这个计划最终还是流产了,然后我就成了杂志主编。说没有野心是不可能的,心里总有点什么期望,比如办一期销量最好的杂志,或者把文学社真正变成一个真正文学的地方,人人都读加缪或者卡夫卡然后每个人畅所欲言说自己的看法。
      喜欢文学的人都有点自负和一点孤独,他们看上去很清冷,内里却是如火的,渴望交流渴望更深的体会那个博大的世界。我是这样认为的,其实我只是想起了二十世纪初的巴黎,那个有海明威有茨威格有里尔克有庞德有乔伊斯的巴黎,他们在咖啡馆里畅所欲言,思想的火种生生不息。我希望热爱文学并且觉得孤独的人都有这么个地方。
      然而理想终究比现实美好。最后依然是文学社两个星期一次的会议,集会时发言了了,定主题,征稿,提建议,一切按部就班什么都没改变。有拖欠稿子的编辑,也有总拿着本子记录的学妹,有负责初中部宣传的初一女生,也有因过于严格要求而找不到稿子的同学。催稿子的时候整天上蹿下跳,从B楼一楼跑到四楼然后再到A楼的二楼,最后稿子汇在我手上的时候真是什么都有,学校的作业本,各种各样的U盘,信纸手写稿。选着自己喜欢的文章,用中看不中用的Word弄起了排版,和朋友在悠闲美地里绞尽脑汁地给每一篇文章配上插图。那时已是春天,尽管天气还没有很暖和,却也不是很冷。后来又和她一起在小高考最忙的时候去了印刷厂,一页页的看着打印出来的样刊有什么问题。关于文学社的野心最终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办一本好杂志就行。
       从印刷厂出来的那天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沿途而过的风景真的都已是春天。后来把杂志拿在手上,我由衷地想,在文学社真是一件美好的事,因为你始终可以转身问身边的人,"你喜欢加缪么?"哪怕在我告别加缪的现在,想起这件事,都是要微笑的。

                                                                         文学社给了我什么
                                                                高二(8)班 孙曦蕊 文学社现任社长
      文学社确实给了我很多东西,所以我想,还是来和所有阅读这份报纸的姑娘小伙们推心置腹地谈一谈我的收获。
      社长实习生涯开始于去年的校刊贩卖,我搬着两张小课桌站在天井的大树下,桌面上校刊摞了很高。树荫投影在古典的紫色封面上,风让那些光斑轻轻晃动。然而。"同学,哎同学,你要不要来看一看文学社最新的校刊?非常精彩,物超所值!"很糟糕对吗?在堆满仓库的刊物面前,我不能够做一个欣赏午后美景的人,我只能用宛若自由市场的吆喝来打破午间的宁静。糟糕不能避免,好在这种吆喝有效,我们在分部的下午场贩卖量曾经达到一小时近一百本,这种成果已经令我十分吃惊,这大概算是实习期间意外的礼物吧,它让我开心了很久。
      高二上学期我开始了正式工作,最初避免不了手忙脚乱,但终究是成功地完成了招新的计划,这些事务是每个社团都有的,因此我就不再赘述。招新过后,文学社就开始了最重要的校刊策划。
      《镜》的产出非常麻烦,这是我首先要说的,我不知道编辑部其他成员或往届社长谈论到自己做出的校刊时会如何表达自己制作过程中的自豪感,但我想说实话,这项工作有时甚至令我感到厌烦。即使对文学与文学社团抱有极大的热情,人的耐性终究有限,高二的学习对于我来说非常紧张,我的理科很糟糕,而我就要面临小高考。怎么办,怎么办,这是我面对电脑和排版软件时最常出现的想法。每一篇文章我都读了四十遍以上,联系栏目编辑,联系作者,整夜对着电脑修改与审校错别字,这都不是最令人厌倦的。当我拿到最终排版方案,发现所有标题页的排版都与我的想法大相径庭时,我几乎要哭了。但能怎么办呢?我并不是一个电脑高手,可我是社长,这本书就像我的孩子,我能这样把尚不完美的他带进校园吗?我不能。
      修改,一遍一遍地沟通,修改。现在保存在我电脑里的修改稿一共有七个。
      当我坐在印刷厂的工作间里,最后一遍校对杂志的PDF版时,看着那些我已经无比熟悉的句子,不知怎么,胸腔和眼睛里都有一点热。
      其实这是我的错。最初的投入太少,以至工作后期不断赶工,但这正是制作这本刊物教给我的。通俗一点讲,在头上不抓紧,后面就有的忙了。老师也常常这么说对吗?可惜从前我没有听进去,现在,现在我切身地体会到了。
      制作完这本刊物,我发现自己似乎重新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倾听不同的声音,这个听上去是不是很虚?我们来说点实际的。
      首先,文学社让我学会了使用Word文档,Word文档可不仅仅只能用来打字,从前我只用那几个简单的功能,现在才发现它的那些菜单都不是虚设的,巧妙使用可以做出极其精致的版面,绝对不亚于方正飞腾。说到方正飞腾,我和它纠缠了许久,最终还是转而使用Word。至于效果如何,还请大家买一本《镜》来验收吧。
      其次,我学会了使用Photoshop。我从来不用类似软件处理照片,虽然曾经用它画漫画,但由于没有Painter顺手就只能将其束之高阁。做完这期校刊的封面后我才发现它是多么的贴心,简单,易学,好上手,完全符合我这种电脑文盲的使用需求。
      当然,文学社给我的最宝贵的礼物,是明白如何尝试去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其实我仍旧不是很明白怎样才算是优秀的领导,但至少我不再一味地妥协了,懂得协调,首先要懂得倾听,一个社团里有那么多的社员,要怎样才能让大家都参与社团活动?这是我尚在摸索的。我没有很多时间了,但我会尽量去尝试,就像我最初尝试着分配那些工作,审核那些稿件,讨论成本与用材,曾经这些我都不擅长,是文学社把它们一一教给我。
      文学社给了我什么。看看上文,我说得似乎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当我回想起那个站在树荫下大声吆喝的小姑娘,我会觉得我内在的某些东西与她相比已经有所不同。

                                                                           新官上任书一封
                                                              高一(5)班 张京阳 文学社下任社长
      作为即将上任的社长,在这里我跟大家谈一谈下个学年文学社的计划和发展方向。主要有三部分的内容:
      一、关于制度
      文学社的管理制度相对宽松,很多成员和编辑在偷闲的同时,也缺乏对社团的认同度和归属感,主编和社长有任务时只好自己独立完成,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弱的,导致的结果是工作进行得无比艰难而缓慢。而且从选材到排版到印刷都交给一个人,难免会使杂志出现过于主观化,片面化的问题。
为了使任务分配更为合理,同时做出一本更为完美,更能为大家所接受的杂志,在和指导老师商量后,我们决定实施编辑例会制度。
      诸位编辑不要紧张,只是每半个月开一个20分钟的轻松幽默的短会,以便交流一 下关于文章杂志的观点和设想,布置修改和排版的任务。任务应该也不会太重,平均每人负责五篇以下的稿子。但请务必出席,因为集众人所长,才能使文学社蒸蒸日上啊。
      二、关于《镜》刊
      《镜》刊是文学社的核心,也是文学社的镇社之宝,新一期的《镜》已经与大家见面,敬请大家关注,也谢谢积极投稿的同学们。
      谈到稿件,就不得不说用稿与退稿的问题。文学社会在每年开学初开始征稿,具体栏目和要求可以在发到每个班的征稿启事上看到,稿件一旦被采用,即会通过E-mail或当面告知的方法通知作者,并将赠送《镜》一本。希望大家踊跃投稿。
      也有一些稿件因为不符合栏目要求等诸多原因没有被录用,我们会在二个星期内将未被录用的原因以邮件方式告知作者。我们在此保证,文学社将本着对每一篇文章负责的态度,公平公正地处理所有来稿,在此绝对不让任何一篇文章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此外,《镜》刊拟增加一个栏目,对一些没有录用的稿件中有思想的段落或有哲理的句子进行汇总,制作成二到三个版面,让更多同学能在《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文学社所有的编辑,都会竭尽自己所能,挑选出每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稿件,绘制出每一幅贴合主题的可爱插图,让《镜》更加精致精彩,让阅读它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三、关于活动:
     很多同学反映文学社活动较少,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案供同学们选择:
      1、歌曲征文:你是否有反反复复听一首打动你的歌的经历呢?一边听一边琢磨着歌词及背后的故事?分辨伴奏中的乐器是什么或分析歌手的唱腔?何不把你的成果记录下来呢?总而言之就是关于歌曲的方方面面,你可以写出一个故事-写那首歌跟你故事,由歌词扩展开一个故事,你可以也写出一篇评论。文章必须是中文,但歌曲不限语言。200字以上,我们只是希望看见你思想中,灵魂深处的一丝火花,那就足够了。优秀作品会在《镜》上登出。
      2、关于读书节:1)望在读书节期间与广播站联手,每天中午为大家朗读经典的,优美的文学作品,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大家真正体会文字的魅力。2)同时希望和学生会合作组织一次诗文诵读的比赛,每位优胜者可以有五分钟到十分钟的时间,模仿CCTV-10的子午书简的形式,录制一个短片,短片将会面向全校播出。3)现在市场上青春文学走俏,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还有郭妮、明晓溪等言情作家小说大行其道。你是怎么看待"青春文学"的?你喜欢其中的哪位作家或哪部作品?为什么?在读书期间,文学社会组织老师与大家一起交流,举办一个小的论坛,让众多同学畅所欲言。
      3、诗配画:文学社想与摄影社联手,就某一主题办一次展览,摄影社提供图片,文学社会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参观,为你最喜欢的,感触最深的一张照片写一句最能表现其主题与内容的话。
      4、戏剧之家:文学社希望在艺术节前进行一次剧本的征集,并且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组织一部分社员去观看一场话剧,品味人物的台词及动作。选定剧本后希望请到专业的老师对同学们进行辅导,排出一出较为成熟的话剧,而不是充满搞笑台词的搞笑剧,好的剧本可以推荐到艺术节汇报演出。
      5、讲座:我们会邀请知名的老师或作家与大家探讨关于如何写好一篇小说的问题,听他们讲一讲怎样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生活并且生动形象地,有侧重点地记录下来。相信会令每位总想写点什么,但又总是写不出来的同学获益匪浅。
      由于大家学习任务的繁重,所以上述活动不可能全部举行,请同学们从上面的活动设想中选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或者你有什么更好的设想,请以邮件的方式发送到
nfiswxs@yahoo.cn,我们会及时回复。
      文学社在这里承诺,我们会努力将每一个活动办好,使参加的同学有所收获。
      希望同学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文学社,让它得以更好的发展,为这棵欣欣向荣的大树添一抹新绿。


                                                                          文学社简短小问答
      Q:文学社为什么活动很少?
      A:很多同学都问过这个问题。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文学社的社员分布过于广泛,初一到高二均有社员,这直接导致社员们轮流处于备考与应考状态,文学社的活动也只能在某一小范围内进行,这直接导致广大社员对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对此文学社表示歉意。基于文学社性质,我们不能为大家带来舞台表演或展览等活动,但文学社将在今后积极开发采风、座谈会等活动,以改变与广大社员群体互动不佳的现状。事实上,参与文学社活动的最好方法就是积极投稿,我们的投稿邮箱是:
nflswxs@yahoo.cn,当稿件丰富时,我会根据稿件的内容开展相关主题讨论,这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呀。
      Q:我如何才能加入文学社?
      A:在学年初我们会举办全校招新活动,只要到文学社摊位填写报名表即成为文学社成员,编辑招新也将于同时进行。当然,若在学期中有意向加入文学社我们也同样欢迎,只要至社长处补填报名表即可。仅仅只是加入文学社成为社员是不够的,要踊跃地投稿哟!文学社的活动都围绕稿件展开,若是没有足够的作品社长们也只能是面对无米之炊的巧妇巧夫而已。
      Q:文学社近期有什么活动?
      A:端午节之后,文学社最新一期的刊物《镜》就要从蒸笼里端出来了,因此文学社计划了一至两场全校性的刊物贩卖活动,六月文学社将开展全校研讨,探讨本期镜刊相关内容,为下一期刊物的改进做准备。此外,文学社将在全校征集话题,举行二十至三十人的小型座谈会,详情请见告示与海报。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报名参与,我们的计划只是计划,有了大家的参与它们才能变成活动。
      Q:我要如何向文学社投稿?
      A:向文学社投稿的方式有许多,我们有投稿邮箱:
nflswxs@yahoo.cn,这无疑是最便捷的方式,同时同学们也可将文章的电子版本存入优盘中,将优盘交给社长,社长会负责将文章转存至电脑中。但出于工作量与时间的考虑,请同学们不要再交手写稿啦!社长的打字考试成绩只有67分,请同学们体谅一下社长笨拙的双手吧!

                                                              体验·收获·红学分社
                                                      高二(8)班  陈肖  红学社负责人
      去年11月,在老师的支持下,与另外两位红楼爱好者一同发起成立了南外文学社红学分社,运行半年以来,作为社长之一的我感悟颇多。
      从策划组建社团到招募社员到成功举办第一次活动,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累"自然是不用说的。然后,看见红学分社的工作走上正轨,社员队伍越来越壮大,我们打心眼儿高兴:以后全校爱好红楼的同学们终于拥有一个活动的平台了!
      红学分社创办的初衷是让大家享受红楼,然而作为发起人之一,我在组建社团、筹划活动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却与红楼无关,而是学会了与人沟通、相处的艺术。
      以前的我倒也不是不会说话,只不过本人为人一向本分低调,性格也有点内向,除了本班的同学和老师,在学校几乎不认识几个人。可是这次,要在学校组建一个新社团(哪怕只是文学社的分支)却需要涉及到许许多多与人老师沟通、与同伴交流的问题。为了对得起杨扬社长对我"实干"的评价,为了我们红学分社的今后的生存发展,我硬着头皮承担起了不少"外交"任务。几乎从未踏进过行政楼的我在学生处跑进跑出了不知道多少次,与众多我从未说过一句话的资深老师完成了第一次交流,咨询、申请、商议……内心是紧张没底的,态度是小心翼翼的,幸好我虽不是巧舌如簧,说话总算清晰到位,真诚有礼,老师们也都是和蔼之人,丝毫没有为难我,真是幸甚至哉。
      另一方面,与另外两位社长的相处对我来说也是个挑战。杨扬、沈佳柔二位社长都是才华横溢之人,文学功底深厚,我的笨笔赶不上其万分之一,因此与他俩合作我的精神压力很大。此外,二人都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做事尽善尽美,不容瑕疵,并不时有奇特瑰丽的创意,与我只抓重点的现实主义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讨论问题时,我们常常意见相左,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彼此在性格、思维上的差异使我一度接受不了,心理防线即将崩溃。好在长年来成立校园红学社的强烈愿望和好友的劝说又支撑着我鼓起勇气,用全新的自信的包容的心态面对他们,总算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之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最终完成了"大业"。通过跟与我个性迥异的两位社长的成功合作,我感到自己的沟通交流和理解包容的能力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与人交朋友也变得轻松多了。这对于不擅长人际交往的我来说是个宝贵的财富呢!在这里,也要感谢他们二位对我性格上的包容和学术上的启发,希望今后我们还能合作愉快,为红学分社的未来共同努力。
      衷心希望更多喜爱红楼的同学加入我们的红楼大家庭。在这里你不但能够学到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获得知识的熏陶和美的享受,更可以像我一样,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品读红楼,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