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巡礼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05-27浏览次数:1206

                                                      哲学的魅力:来自南外哲学社的思考

  编者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爱哲学是一种境界,一种摆脱浮躁,超越功利,不断寻求精神自由的境界。南外的学生自发成立了哲学社,这是南外校园文化不断积淀的必然结果。当我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学习要求的时候,挖掘思维的深度,拓宽知识的广度,开阔自己的视野,就成为优秀学生群体的必由选择。于是,参加学科竞赛的同学多了,学习SAT课程的同学多了,举办艺术作品展览的同学也多了。当然,最让我感到高兴的还是我们有了学生哲学社,因为对哲学感兴趣的人可不是一般的俗人!愿我们的哲学社越办越好,愿同学们越来越有智慧。

                                                                           哲学式思维
                                                        南外哲学社 高二(2) 班  吴博韬

      说到哲学,大多人都有一种矛盾的感觉,一方面我们觉得它很深奥,犹如一片大海,在它面前,我们畏缩不前,深怕它的万丈波澜,然而它又是如此地神秘,吸引着我们,我们如无知的孩子,为捡到一片从大海里来的贝壳而欢喜。其实,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智慧的朋友,因此在这里,我主要谈一谈哲学式思维,我们要怎样做到哲学地思维,以及它对我们智慧的启迪。
      一、以理论的方式关注现实
      首先让我们看一个著名的悖论, "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我们假设让乌龟先爬一段路然后阿基里斯去追它。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前者在追上后者之前必须首先达到后者的出发点,可是,这时后者又向前爬了一段路了。于是前者又必须赶上这段路,可是这时后者又向前爬了。因此阿基里斯虽然越追越近,但永远追不上乌龟。我们不在这里探索芝诺论证的漏洞,但我们可以发现,哲学家在观察现实生活的现象时,会加以思考并试图用理论的方法进行解释,以理论的方式关注现实。
      二、对世界、社会、人生总体性把握
      首先,哲学往往是超出具体的,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哲学很抽象很难以理解,但哲学并不是疯言疯语,因为它是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哲学被称为"智慧的学科(philosophy)"。具体的人、事件、事物等等只不过是一些模糊的外表,它们是我们人为感性的,经验的东西,而哲学就是将这些"破碎"的事物加以归纳和把握,深究它们的本质和联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有很多张桌子,我们可以叫它们deskA,deskB……这些桌子都不一样,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圆的……而当我们看见这些桌子中的任意一张,不管它是方的还是圆的,我们就知道它是桌子而不是椅子或其它家具,因为我们把握住了"桌子"这个概念普遍的意义。哲学就是这个作用,虽然不能直接解决具体的事情但是它可以在大方向上起到带领的作用。
      其次,我们要会把事物当做一个综合的整体进行总体性把握。比如"世界观"这个概念,它包括了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整体把握后,我们知道它是一种"广泛世界的观念"(即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透过它,个体可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与它互动。就此看来,哲学就是对世界进行抽象的把握而后破解各种机体的本质和联系。
      三、对自身的反省与自身之外的怀疑
      对自身的反省:
      大家都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既不听老牛的怂恿,也不听松鼠的劝阻,而是小心翼翼涉水,结果它发现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深,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小马便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了解了事情的真实情况,哲学中同样也如此,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实践在哲学中的本质就是反省的过程。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反省与修正的方法--"括号法",即把要思考的一切放到括号中,对括号中的东西进行实践,合理的则接受,不合理的则修正,从而达到完善的目的。
      自身之外的怀疑:
      笛卡儿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把我们带入了怀疑自我和世界的思想殿堂, "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笛卡儿在这里想要表达一种怀疑的方法论,即对万事万物都要进行怀疑,只有怀疑了才可以更好理解身边的万物。我们要自己寻找世界,即用怀疑和实践的方法论对思想进行过滤。
      四、理念优先
      理念最先由柏拉图提出,他把人可感觉到的、受时间限制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个体事物称为假象,把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完全脱离时间限制的事物称为理念。这个概念比较难懂,仍举桌子的例子,尽管有deskA,deskB…但这些仅是假象,真正只有一个桌子的"理念"。柏拉图认为,正如镜子里所反映的桌子仅仅是现象而非实在,所以deskA,deskB…也不是实在的,而"理念"才是一张实在的桌子。我们不在这里评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我们要知道,要有哲学式的思维,就必须只对"理念"这个桌子感兴趣,因为它是最一般,最普遍的,不以个人的感觉而变化,就像美与丑,它因人而异,而哲学研究的便是一般的美。我们要坚持理念优先,因为它是我们不再在繁多的"个别"与"具体"中挣扎,而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归纳与抽象出事物本质,使我们全面认识和掌握认识对象,获得对象的正确知识。
      坚持理念优先,还因为理念是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其形成和产生过程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过程。就像"桌子"这个词,从人类发明第一张桌子,久而久之,人类便将一类特定的用具定义为"桌子"。以理念优先看问题,就是承认认识的不断进步与永无止境,从而使我们发现新的规律,创造出新的理念,并不断完善实践,改造世界。
      哲学深奥,但它象征着人,这根脆弱的苇草,能通过思考而闪烁出万丈光芒:哲学神秘,但它源自于生活,这看似平淡的湖面,却能使其映衬出世间的绚丽。
      哲学的方式思维,犹如一面风帆,使我们鼓足勇气。在哲学之洋上,我们发现广阔的新天地。
      (鸣谢:高二(3)班李熠成提供的部分资料)

                                                                           从李斯的人生哲学谈起
                                                                    南外哲学社  高二(6)班  缪溪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
      这是《史记·李斯列传》的头一段。开宗明义,指出了李斯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的意思是说:人的贤与不贤,决定于他所处的地方。譬如老鼠,在厕所里与屎相伴的,惊恐不安;而在大仓里吃粮食的,却不受打扰,安逸自在。这就是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
      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成功和失败,和老鼠是如此的相似,同样的人,处在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作为。
      而此时的李斯,不过是楚国上蔡郡的一名小公务员,联想到自己的境遇,和他自己看到的厕鼠又是何其的相似?于是,在地位决定贵贱,人生在于选择的方法论指导下,李斯开始了艰辛的求学之旅。他师从儒家大师荀子,学习了经世致用的帝王之术,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用政治学。数年以后,李斯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决心学有所用,准备用自己的所学去游说执政当权者,参政出仕,博取高位禄利,彻底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地位。此时的李斯,已经不是自比厕中鼠的郡县小吏,他有了知识和眼光,他要凭自己的能力作仓中鼠。他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做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后,决定离开楚国到秦国去。他看准了秦国的强大,将来的天下是秦国的天下,到秦国可以有所作为,可以建功立业。
      入秦之后的李斯,先是投奔吕不韦门下,后又在吕的推荐下,成为秦王嬴政身边的文职侍从。进入宫廷的李斯,逐渐得到年轻的秦王的信赖,他的很多政见都被秦王采纳实行。不久,他被秦王任命为长史,成为秦王宫廷的秘书长,开始直接参与秦国政治。在以后长达三十余年的秦国政治生活中,李斯以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机警的政治智慧,一帆风顺,步步高升,并一路做到了丞相一职,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富大贵了。这远比他的"仓中鼠"目标高了不少。
      然而,物盛而衰,显赫荣耀之极,正是忧患滋生之时。李斯在经历了沙丘之变之后,便不断受到赵高的攻击与诽谤。而二世胡亥却一再听信赵高谗言,最终对李斯起了杀心。于是,便有了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一幕:
      咸阳市郊,跪倒在刑场的李斯对着身边的儿子,强笑着说出了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句台词:"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言毕,便是父子二人被腰斩的结局。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浮现在李斯脑海的,居然不是他一生中所做出的那些丰功伟绩,而是他年轻时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那时候,他总是和儿子一起,牵着一只黄狗,出上蔡东门,在野外追逐狡兔。那时候,他还以为自己将在家乡上蔡终老一生,做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人。倘若就那样平凡的了却一生,难道就真的比他现在所过的一生要不幸吗?李斯最终离开了上蔡,走上了一条流血的仕途,达到了个人价值的巅峰,更是实现了当初由"厕鼠"摇身一变成"仓鼠"的人生理想。然而那又如何,他最终的结局,正应验了杜甫的那句诗: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如果让李斯重新选择一次,他会不会仍然选择从故乡出走?这个问题,没人能够回答。
      也许有人会对李斯的"老鼠哲学"不屑,认为李斯攀附权贵,一心只追逐名利,而最终死于失势,也算是人生的因果了。但我想,对于李斯,成败之间,都没有绝对和必然。李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用非凡的辩才,旷世的文才和极其智慧的政治远见支撑着自己在仕途上一步一步的前行着,并最终达到了个人价值的巅峰,成为了大秦帝国的丞相。这已是对他一生努力最好的证明与回报了。人终其一生,若能像李斯一样人尽其才,又夫复何求呢?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李斯如此,世人亦如此。

                                                                                          徜  徉
                                                                        南外哲学社 高二(3)班  王绍中

      清明节,我又一次回到我的老家--一个很偏僻的小村庄。听长辈说,爷爷在这儿出生。14岁那年,他步行走进了南京城。从此有了坐在轿车里的我们这些人。
      来老家,主要是为了去祖坟上祭奠先人。上过坟,时值下午,我便一个人漫步在金灿灿的油菜花地里。金黄的油菜花延伸出了无限的思绪,蜜蜂嗡嗡的在工作,麻雀也在趁机啄些食物,鸡妈妈在领着鸡仔玩耍,小狗在绕着老牛嬉戏,蜘蛛在结新网,水鸟在啄鱼。而我又在干什么?
      小时候就看过的书告诉我,山间的风,田里的花能让人更清醒。
      当年我爷爷,是否也曾在这同一片土地徘徊过:是在家里与耕犁为伍?还是去南京闯荡?我想,爷爷一定正是经历了徘徊、踌躇,才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
      倘徉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不由自主地吟起了儿时背过的《千家诗》里的绝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宋代理学家程颢或许也是在这样的倘徉中思索着宇宙的定数和思维的意义?山水无情,人却有意。如果我们能够怀有一颗宁静的心灵,纵使是雾里看花也能与花之间展开对话。
      我伫立在这儿!眼前的青山,生灵,池塘,似乎都从爷爷的时代原封不动的回来了。徜徉在山水之中,心结在无声息之中缓缓散开,原先关于学业、前途的万千焦虑归为心中舒缓的一段乐曲。人生需要这样的徜徉,在无声之中,让天地万物告诉你心中已有却没有显露的答案。

                                                                                  人生三绝望
                                                         南外哲学社  高二(4)  郑沁心(现于美国交流)

      我们的世界没有意义
      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我们同样不含意义
     无意义的我们思索这个世界
     甚至连知晓此处没有意义都没有任何意义
                               --《BLEACH》

      思考,存在,意义。
      至于我,偶尔的思索总会有意识地仓促停止,因为隐隐感到再想下去自己会发疯、会绝望。当那种个人置于无垠宇宙的稀薄感真切流入血脉,苍白和迷茫席卷全身,毫不留情。没有意识的世界,是对有意识个体的残忍。
      如果,万物不过是自然,谁又敢说,存在的东西都有意义?
      谁又敢说,我们在生,他们已死?
      20世纪的思潮大师"存在主义"告诉我们,存在是一个动词,只有"人"才能存在。之后发生的事更加匪夷所思--大师否定了大多数人的存在。倘若存在既是意义,依逻辑推论,虽不能判断大多数人的存在都没意义,但可以判断有少数人的存在有意义。
      这是很滑稽的。
      如此滑稽的事果真是真相呢?
      那不过是更滑稽的事。
      人生三绝望,正是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就此提出的观点。
      人生三绝望之一--不知道有自我
      "自我"这个玩意太抽象,以本人的浅显智慧无法表述。自我的最外在表现是追求。而人的悲哀之处就在于--懂得追求成功,却不懂得追求自我。自我究竟是什么,是真正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若是灵光乍现或是深思熟虑发现了自我,那就摆脱了人生第一重绝望--不知道有自我。当然,也有人认为追求自我=追求成功,抑或找不到自我也不至于绝望。毕竟人总是不爱太过抽象的东西。
      对于无法理解"绝望"感受的人,本人只有一言相送--你绝望了。
      人生三绝望之二--不愿意有自我
      在此要解释一下"存在"这个词。
      存在即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存在彰显于选择--愿意成为自己或不愿意成为自己。不愿意有自我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种逃避,这倒不难理解。探索自我已是不易,成为自我的更是任重道远。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人不是神。愿不愿意有自我,只在信念强弱的瞬息变幻之间。
      人生三绝望之三--不能够有自我
      庄子是很孤独的。他过着清贫的生活,唯一的朋友是与他就"庄子是否了解鱼"这一论题进行深刻哲学探讨的惠施……庄子最终找到了他的道。遗憾的是,不是人人皆可做庄子。
      摸索了大半辈子却发现客观不允自我实现,固然叫人绝望。我以为,在这绝望之中仍然屹立不倒的人,不仅是真的存在了,还拥有了永不折断的灵魂。
      生若此,夫复何求!生不若此,妄。

                                                                                   认识你自己
                                                                  南外哲学社 高二(3)  李熠成

      我觉得一个可以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与意识:那就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两大思想之一。这同样也是哲学家们要探索的一个永恒的问题。从古至今,无数哲学家曾探索过这个问题,并且仍会有更多的人会投身于研究它。认识自己是了解人生本质的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在这提出"认识你自己"是说要时不时地审视一下自己,时不时通过别的事物来了解自己。通常在事前,事情进行中以及发生之后,都很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自己。
      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自己的期望,能力以及一些客观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做事的结果。我们在做事前或空闲时,经常审视自己,能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比较客观与深刻的把握,这对我们在制定期望时能比较真实的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通常我们会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以至于达不到往往会导致信心的丧失,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深"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每个人的目标不一定相同。最重要的是要达到自己满意的成绩。人生活一辈子为了不断的寻求自己的目标,到达了一个高度后,就要去争取另一个新的目标,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只有不断的努力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己认识的越深,能够越清醒地认识自己,就能离成功却近;相反,如果不考虑自身以及客观因素,盲目"追求"必将适得其反。
      做事时,自身的能力也许会有所不及,但是完全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和必要的客观辅助来达成自己的目标,那么这时也需要认识一下自己,认识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是某一方面的长处,通过查漏补缺,优势互补来完善过程。并且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来更好的发掘自身的潜力,包括物质和意识上的潜力。事后,也需要再一次审视自己,总结得失,从而在整个环节中得以提高
      没有人是百分百的成功,因为没有能完全认识自己的人(这毕竟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有的人性的弱点,关键是我们要找到它们,正视它,并且努力去改正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每个人有可能成功,成功毕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99%的成功和100%的成功的差别就在于这永远等待人们去认识自己的1% 。
      还有一点我要说的是,我们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不要总带有功利的思想。功利往往像沉重的包袱,不仅不会起促进作用,反而会影响情绪。就拿考试来说,不要总是挂念自己的成绩与名次。我们要做到的是专心致志地在考试中认认真真地答题,而不是去想那些虚无的还未存在的东西(如考试的分等)。我非常欣赏Dale Carnegie的一句话:" Our main business is not to see what lies dimly at a distance but to do what lies clearly at hand."我们要关注的是创造奇迹的过程而并非最后的结果。我曾经问过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她画画很好,还在学校中办过画展。一次我问她:"你画画是为了什么?"她说:"画画是我的兴趣,我画画只是为了发泄情绪,也没什么别的。"我觉得这才是一种用心去做事做人的态度。
      总之,"认识自己"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需要我们用一生来体味,这也是我们人类应该永远探求的主题。

                                                                                   小快乐
                                                                 南外哲学社 高一(5)班  范晨阳

      有一处景,每次爬山都看得到的:
      大人们拖着风筝笨拙地跑着,孩子们跟在后面兴奋地追,笑着追动着双手:"飞喽~",然后对对亲子便在草坪上看他们的快乐越飞越高……
      放松自己那不自觉上扬的嘴角,轻轻地闭上眼,想着那孩子是多么的幸福。是啊,孩子脸上这般快乐的笑容便是我已经丢掉了的,成了奢侈品的笑了吧,我摇摇头。
      我,一个高一的男孩子,也会不会有这样简单,小小的快乐呢?
      当时的我没有答案。
      侥幸考得好之后的卖弄不过是小小满足自己被压抑已久的虚荣;电脑游戏的胜负也一样不是真实;动画漫画的剧情、NBA的战况也只是被别人左右自己的情感……当我为之而笑时,总觉得只是我的喉咙在发声,心里依然密不透风。
      的确,我这样想,人长大了,看事物的方式就不同了,快乐的价值也就随之而改变。
      不经意间那个小王子又回到我的脑海中了……
      他一个月拿多少钱?房子多大?有几辆车?…….了解这一切,成人们便觉得这是他们所了解的朋友了,而孩子的眼里,他喜欢什么颜色?他还玩什么游戏?他喜欢小动物么?……这一切才构成了他们的朋友,而且这一切和大人们的一样,构成了他们快乐的源泉。
      然而,我还能找回孩子的眼光么?
      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呆呆忙里偷闲,在小区里散步。
      春光融融,一片片新绿将我们环绕,风中夹着青草香,我指着一块草地对呆呆说:"还记得我把小兔子带过来吃草呢……""呵呵,还有小鸡呢~"我们都笑了,相信不只是我,他的心中也一定跃动着几只活泼可爱的小生命。
      草地旁是一面是画满了画的墙--倒不如说是涂满了鸦的墙,因为它们都是出自小区里的孩子们之手。小红帽、小天鹅、卡比兽……一个个可爱的卡通形象让我们这些成熟的孩子都忍俊不禁,在看到画旁"XXX 大1班"几个蹩脚的汉字,愈发想起小时候的美术作业:龙飞凤舞之后必定在右下角用黑色的蜡笔"刻上"自己的大名。
       我们坐在小区里的秋千上……可我荡不起来--秋千太矮了,我们的双脚可以轻易地碰着地。一会儿,他下来了,我却还坐着,双手还习惯地抓着两条铁链--这曾是我小时候的最爱,还记得那时有秋千的小区不多,我曾经一边荡得开心,一边天真的对妈妈说:"妈妈,我们也搬进来吧!以后就可以天天荡秋千了""好啊"她笑着应我。谁知几年后我们真的搬了进来…….一直,到现在。
      想着想着一切都有了答案: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小小的快乐,我也曾那样的笑过!无论何时,想起那些逝去的美好回忆,我的心里也一定是那样笑的吧,这时走到镜子前,一切的患得患失便会被前所未有的淡然所取代了……
      这样的表情才是属于我的吧~
      童年已经过去,我现在有的是有苦有乐的青春年华,而我曾经拥有的童年之乐也不输谁,青春的时光里应该有自信,有憧憬,也应该有些遗憾,有些忧虑,那些回不来的,来不了的,何苦强求?应该知足啦。
      于是我闭上眼,秋千便荡起来了。

                                                                            一路美景相伴,爱相随
                                                                    南外哲学社 高二(7)班  王梦阳

      也许,现在是午休,你选择读报来打发时间;也许,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东西索然无味,让你忍不住放下笔,看两眼抽屉里的报纸;也许,回家的路上又堵车了,你看看报纸,赶走心中的焦急、烦躁……
      无论你在何处,无论你是谁,无论是此时此刻,还是生命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有一件事对你我是相同的:我们并不是在休息,而是行走在旅途之中。
      我们降临人世,虽然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并不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但是从那一刻起,我们生命的沙漏倒转,沙子慢慢滑落,我们开始远行,开始奔走在生命的旅途中。
      童年时期,我们沿着路边,含着棒棒糖,连蹦带跳。喜欢时不时蹲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喜欢看小狗小猫原地打转,好像在追自己的尾巴,然后傻傻地笑。会和好朋友一起上学、放学,分享同一包零食。会争着想让老师表扬自己,回家好向爸爸妈妈炫耀……童年的旅途,常有美景相伴,欢声笑语、鸟语花香。和小伙伴手牵手,欢快地前行。
      青年时期,我们用自行车代步,塞着耳机,背着书包,脚下的路,是一本又一本书,一次又一次考试。从初中算起,至少要有十年寒窗。学习成了生活的主旋律,节奏不断加快,难有舒缓的时候。也许,这条路意味着艰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要吃更多的苦,面对无数解不开的难题,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一路风景再灰暗也要学会欣赏;一路歌声再单调也要侧耳聆听;一路泪水再苦涩也要坚强勇敢……
      十几、二十岁的年龄,我们可以叛逆、可以任性,谁都会跟爸爸妈妈耍耍脾气、闹闹别扭。我们可以脆弱、可以敏感,沉浸在莫名的情绪中也未尝不可,需要的时候,若是有个朋友愿意贡献肩膀就再好不过了。如果说童年时期还太缺乏对爱的理解,那么现在,我们开始认识爱、懂得爱。这段旅程虽然辛苦,但有家人和老师为我们引路,有朋友相伴左右。我们成为彼此的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陪伴,彼此生命中美丽的风景,相互温暖、相互依赖。也许一路下来,给予我们关爱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但那种相依的感觉是持久的。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亲人、每一个朋友,记住他们的关心。
      往后,我们还会进入中年,迈入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前方的道路时而平坦,时而崎岖。面对障碍,切切不可退缩或懒惰,因为一旦失去了积极的心态,我们就无法对事情都保持激情和热情,当然也就没有了精彩的生活和人生。人生只有一次,可以留下足迹的道路往往只有一条。承受挫折,战胜失败,思考人生,成长成熟……这样的人生历程令人回味,令人珍惜。人生苦旅如风景,处处留意皆精彩! 人生旅途虽然是这般艰辛但不失丰富的收获,坚信只要能够自强不息、不断学习,再艰苦的人生也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上重生。
      再往后,迈入老年,生活安逸,没有了工作上的压力,我们重又关注身边的美景。慢慢行走在晚霞中,若仍旧感激曾经遇到的人,不后悔曾经走过的路,那人生旅途也就没什么遗憾了。抬头望见飞鸟划过天空,带走了时间。然而时间所不能带走的,是那照亮了生命的阳光,是那渲染了旅途的美景,是那藏在心底,深沉的爱……
      一定会有那么一天。记忆与想念,不会比我们的生命更长。将来心有余力,在某些宁静或者舒缓的场合,脑海中重新闪过一些过往的片段,那些如同闪光宝石一般镶嵌在脑海中的记忆,一路上,曾经看过的美景,感受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