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路在脚下——南外学子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发布者:吕燕发布时间:2012-06-08浏览次数:1477

 

高山仰止,路在脚下
——南外学子与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
高一(3)班 胡雨婷
 
        6月5日下午,行政楼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桌旁立着一块屏幕,上面写着:“热烈欢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与南外学子面对面”。四五十名南外高中学子等待这位经济学大师的到来,期待着这次来之不易的见面机会。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是美国享有盛誉的宏观经济学家,于200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任亚利桑那大学金牌教授。他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理论从真正意义上推翻了盛行已久的凯恩斯主义,深刻地影响了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制定,甚至于使经济学研究整体产生了变革,思考方式上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经济的新方法。


        2:45许,董校长引着普雷斯科特先生走进会议室。简短的开场介绍之后,他为我们做了朴素而坦诚的演讲,从求学、从业与做人的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以及他对于中国、中国青年人与中国教育的感想,使我们看到了他的个人经历中不仅限于专业领域的更为普世的教益。接着,南外学子与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有十二三名同学就其职业、研究领域、世界与中国经济形势、教育、成长、人生感悟等方方面面进行提问,现场气氛异常活跃,教授也对同学们大方自信的面貌、娴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考的深度表示惊喜和欣慰。 

        胡雨婷同学第一个提问。为了使双方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与探讨空间,她把首个问题定位在了与双方都息息相关的教育问题上。就中国的精英学生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造成一定程度人才流失的现象及其对未来中国和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普雷斯科特教授作了睿智的回答。同学们在其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李子欣希望知道,从一名学者教授的角度来看,什么才是正确而优良的师生关系;张云天同学问在高中开设经济类课程是否必要,以及对希望将来致力于经济研究的同学有何个人发展上的建议。普雷斯科特先生在这几个问题的回答中表示,在他的从教生涯中,学生正是他学习的资源、思想与灵感的泉源,他以中国留学生在课堂上作关于北宋时期通货膨胀的报告使他大开眼界为例,告诉我们在优质的高等教育中,师生应该学会互相学习,并保持谦卑;他还表达了对中国学生潜力的认可,并指出在我们身上仍然欠缺的一些品质,如质疑精神、沟通能力等等,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做得更好;另外,教授还表达了对经济学学习的看法。他认为学好经济学需要其他学科强有力的支持与辅助,如数学乃至于哲学等,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综合多门自然与人文科学的高要求的课程,需要我门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平。

        同学们还就经济问题提出疑问,从国内经济到国际贸易,从金融危机到制度改革,从对历史的思考到对现实的观察,其覆盖面之广,思考之深,是老师们始料未及的。辛丹琪同学问道:“您研究过中国经济史,所以我想知道,从您的观点来看,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普雷斯科特教授作了中肯的回答,认为经济过热会导致一段时间的停滞不前,尤其缺乏灵活的市场机制时,因此中国需要更加稳定而强健的制度保障。黄澍就中美贸易纠纷尤其是技术出口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他遂对山寨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朱煜文学以致用,提出罗斯福新政能否适用于今天的形势,虽然他的观点与我们的常识相左,但那种思维的碰撞、批判性的思考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术独立精神感染着我们;霍兴、邱一诺分别就世界货币体系和他本人的商业周期理论提问,充分联系理论与实际;赵昊星同学关于美元实际购买力下降而引发的无节制泛滥问题的提问更是让教授感叹于中国中学生思想之深刻……

        最后,赵溯嘉同学的精彩提问引发了我们的久久思考。他在1977年提出的理论在2004年的诺奖中终被认可,彼时已古稀之年。“一个好的理论需要时间的沉淀。你用什么样的心去度过这三十年寻求认可的等待并坚持一种对自己和学术的信念?”他的回答同样令人动容:“一个模型总是被人否定,但是在成功之前必须有等待的过程……得到奖不是目的,而是积累过程中的水到渠成。你们那么年轻,那么有潜能,无论何时都要记住勇于尝试。——这正是他给予我们的更为深远的思考。一个小时里,我们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看似不善言辞的他,回答每个问题都有着极其严谨的态度,并因为这份执拗的认真而愈发可爱起来;站在巅峰,却用平实的语言给一群中学生讲通道理,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大家风范,看到了平易近人的真实与韬光养晦的学者姿态,那些发人深省的观点与诚恳的表达,让我么看到了作为一名世界学者宽广的视野与一颗心系天下、热心于改变的赤子之心,

        我们也为自己的表现感到欣喜。活动结束时,董校长对普雷斯科特教授说:“我没有想到这些孩子能问出这样精彩的问题。我为他们骄傲。”南外提供的机会与平台将我们托得更高,看得更远。心存感激之余,定将坚定前行。